2025年2月24日,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,PM2.5年均浓度限值修订工作再成焦点。随着《环境空气质量标准》修订工作纵深推进,煤改电工程作为散煤治理的核心抓手,正加速重构我国能源消费格局。在这场关乎生态福祉的变革中,莱恩热泵以创新技术突破与政策导向深度共振,为PM2.5治理提供硬核支撑。

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李天威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,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近的研究结果,PM2.5仍然是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大的大气污染物,PM2.5年均浓度每增加10微克/立方米,非意外全因死亡率,包括非传染性疾病和下呼吸道疾病等,将上升8%。
▲ 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,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李天威介绍全球各地空气质量标准。南方周末记者林方舟/图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,北方地区已完成4100万户清洁取暖改造,散煤治理使采暖季PM2.5浓度下降最高达28%。国务院印发《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》,其中提出,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。到2025年,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20%左右,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30%左右,电能替代将成终端能源转型主战场。这种政策导向与莱恩热泵技术的研发方向高度契合——既满足极寒地区供暖刚需,又避免传统电采暖的高能耗痛点。政府强调的"稳中求进"治理策略,在莱恩技术迭代中体现为:在保障供暖稳定性的前提下,实现设备能效比突破7.0,较常规设备节能75%。面对北方地区冬季供暖与大气治理的双重压力,莱恩构建起多层治理体系:在能源输入端,莱恩水地源热泵COP值提升高达至7.0,直接削减燃煤电厂负荷;在传输环节,莱恩空气能智能除霜算法将低温工况效率波动控制在±3%以内;在末端设备净化层,纳米级过滤模块可同步捕获PM2.5及臭氧前体物,形成"供能+净化"双重屏障。这种系统性创新,精准响应生态环境部提出的"降碳、减污、扩绿、增长"协同治理要求。研究证实,每万户煤改电可实现年减排PM2.5约12.6吨、二氧化硫38.4吨。莱恩污水源热泵设备通过智慧能源管理系统,更将余热回收效率提升40%,使工业领域"减排不减产"成为可能。这种技术路径与政府推动的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共振,助力钢铁、焦化等行业提前实现超低排放目标。
针对中央财政33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的清洁取暖工程,莱恩热泵创新“气候适应性”解决方案:通过地域气象数据库与负荷预测算法,动态优化设备运行策略,在重点区域实现谷电蓄热,既缓解电网调峰压力,又降低用户40%采暖成本。这种模式深度契合生态环境部"巩固存量、有序新增"的治理思路,有效规避"返煤"风险。在碳足迹管理层面,莱恩建立从再生材料应用、能效云监控到95%部件可回收的全生命周期体系,使产品碳强度较行业均值降低52%。这种绿色制造理念,为地方政府完成单位GDP碳排放考核提供技术支撑,同步响应《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》中"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"的要求。当生态环境部将PM2.5限值向15微克/m³指导值靠拢,莱恩热泵正以技术创新重构环保边界。从超低温热泵突破供暖地理限制,到智慧管理系统实现多能互补,每项技术突破都在为"美丽中国"建设注入绿色动能。这种以科技硬实力支撑政策落地的实践,不仅彰显莱恩的时代担当,更昭示着中国大气治理从工程减排向内涵式发展的深刻转型。在蓝天保卫战的攻坚征程上,清洁能源技术与政策红利的交响,正谱写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乐章。